关于大班教案模板集锦八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教案8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活动目标:
1、让幼儿知道歌曲的名称,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2、引导幼儿熟悉歌曲旋律,学唱歌曲。
活动重点:
感受欢快的音乐,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
活动难点:
熟悉歌曲旋律,学唱歌曲。
活动准备:
钢琴乐曲《小汽车》
活动过程:
一、律动练声。
1、律动。
《这是小兵》、《我们大家做的好》
2、练声
《讲卫生》、《庆祝节日咚咚锵》、《大风和树叶》
二、活动导入。
1、引出歌曲。
教师:你们喜欢小汽车吗?你们觉得小汽车看起来怎么样呢?(很漂亮)小朋友都特别的喜欢小汽车,小汽车呀真漂亮,今天老师还带来一首关于小汽车的歌曲呢!歌曲的名字就叫做《小汽车》我们一起来学一学好不好!
2、教师弹奏乐曲旋律,幼儿欣赏。
3、请幼儿说说歌曲的内容。
教师:歌曲的名字叫什么?歌曲里说了些什么?谁还听到了不一样的?
1、教师在钢琴伴奏下再次范唱歌曲。
教师:歌曲的名字叫什么?谁还听到了歌曲里还唱了些什么?
5、请幼儿说说自己听到的内容。
三、学习歌曲。
1、带着幼儿学习歌曲的歌词。
教师:小汽车呀怎么样?请你用完整的语言来说!(小汽车呀真漂亮)小汽车喇叭怎么响?谁是汽车小司机?汽车司机忙什么?
2、教师带领幼儿随音乐旋律分句念歌词。
教师:那现在老师来弹琴,我们来跟着琴声念一遍歌词,老师念一句,小朋友念一句。
3、学唱歌曲。
教师:这么好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教师带着幼儿学唱歌曲,教师大声唱,小朋友小声学习)
4、请幼儿跟着琴声来唱出歌曲。
教师:我们学习了歌曲,现在老师的嗓子有点累了,可是老师还想听听好听的歌曲,请你们用好听的唱给老师听一听好不好!(教师弹奏节奏)
5、活动结束,小结本节课积极参与活动的幼儿。效果分析:
活动目标
1、 了解一些动物具有与环境一致的保护色,理解保护色的隐藏作用。(重点)
2、 发现动物身体的颜色、形状、条纹与周围环境的相似,能快速分辨出隐藏的动物,感知动物与环境的关系。(难点)
3、 感受保护色的神奇,萌发探究动物自我保护办法的愿望。
活动准备
1、 知识准备:请家长和孩子交流动物自我保护的办法以及动物的生活习性。
2、 物质准备:课件、大背景图、动物操作卡、变色龙视频等。
活动过程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初步感知保护色的作用
以“动物遇险”的情景导入,引导幼儿大胆猜想:动物会用什么样的办法避开危险。
提问:
都有哪些动物在森林里玩?
老鹰来了他们会怎么办?你能找到他们吗?
小结:动物身上的颜色和周围环境一致,这就是动物保护色,是用来隐蔽、保护自己,不被敌人发现。
操作实践、探索发现,感受保护色的特点和神奇
1、 组织“找找看”游戏,为每个幼儿提供动物隐藏的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发现、交流自己找到的动物。
2、 出示课件、交流分享,鼓励幼儿说出动物身体的颜色、形状、花纹与环境相似的特点,理解隐藏的含义。
提问:
你发现了什么动物?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幼儿说出动物身体轮廓与周围环境的相似)
小结:大自然是非常神奇的,动物的保护色也是很神奇的,不单单是颜色的相近,他们的花纹、形状也和周围的环境十分的相像,动物适应周围环境的能力非常强。
提问: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会用保护色的办法保护自己?
3播放变色龙视频,感知变色龙视频,感知变色龙随环境变化改变自身颜色的本领。
创设游戏、提升经验,运用保护色的方法解决问题
1、 创设“捉迷藏”的游戏情景,请幼儿观察自己选择的动物特点,思考把动物隐藏到最安全的地方。
2、 幼儿把动物藏好后,教师开始找;根据情况将没有隐藏好的动物找出来,和幼儿一起分析被发现的原因。
3、 根据幼儿遇到的问题“斑马颜色和周围环境不太一致,怎样保护自己”,引发幼儿讨论:斑马有没有保护色。
放斑马的视频,引导幼儿了解,群体中的斑马是用身上的黑白花纹混淆视线,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
4、 引导幼儿说说动物还可以怎样保护自己,并结合视频验证。
小结:动物们除了可以用保护色的方法保护自己外,还可以用切尾、喷墨等方法保护自己。
延伸活动
我们人类模仿动物朋友保护自己的方法,有很多发明创造,你们知道哪些呢?回家后和爸爸妈妈一起从书中找一找,然后一起分享吧。
活动评析
动物保护色”是大班“多彩的秋天”主体活动中的一个科学活动。幼儿关于“动物保护色”的知识比较零散,直接生活经验也不多,但幼儿对动物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和浓厚的兴趣。《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即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即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在本次活动中,教师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幼儿探索发现动物身上不同的皮肤颜色、花纹,了解他们独特的保护功能。并通过幼儿互动、师幼互动和多媒体课件,使幼儿进一步了解了动物怎样改变自身适应环境的变化,认识到动物与环境之间密切的生存关系。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动物自我保护的办法,激发了幼儿保护环境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运用了多种教学策略:
一是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幼儿探索动物保护色的兴趣。在探究动物保护色的过程中,一直以引导幼儿观察实物图片、观看视频为主,让幼儿真切体会什么是动物保护色,感受变色龙颜色变化的神奇。
二是动手操作实践,引导幼儿理解保护色的含义和作用。在“找找看”游戏情景中,教师给每个幼儿提供了动物隐藏的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找一找小动物是怎样用保护色隐藏、保护自己的。在“捉迷藏”游戏情景中,预设了“斑马”这一具有特殊保护色的动物,引发幼儿发现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再通过视频印证猜想、提升经验。
三是结构层层递进,引导幼儿自主建构保护色得知识。教师从情景游戏入手,从青蛙、蝴蝶、壁虎的颜色与环境相似,到竹节虫、枯叶蝶的形态与环境相似,再到变色龙的神奇变色,帮助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经验。并提炼斑马的斑纹是一种特殊的保护色,拓展了幼儿的已有经验。最后讨论“动物自我保护办法多”,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索的兴趣,了解动物还有很多独特的自我保护的办法。
活动目标
一:让孩子们基本掌握系鞋带的方法和步骤。
二:培养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为父母分担,在活动中,能互相帮助,领略团队的力量。
三:可以锻炼孩子的手指灵活度。
四: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五: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本次活动的重点是:孩子掌握系鞋带的具体方法,如何去带动孩子的兴趣,主动去尝试系鞋带,加强孩子们的耐心,克服为难情绪。
活动准备
《小白兔采蘑菇》的音乐,小白兔头饰一个,大号的红色鞋子一双,闪光纸制作的鞋子数只,鞋带数根。
活动过程
1,播放《小白兔采蘑菇》的音乐。老师扮小白兔,穿着红色的大号鞋子(有一只没系好鞋带),摇摇晃晃的给孩子们打招呼,
(摇晃的动作是为了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力)
2,随着故意的摔倒,音乐停止,老师大哭,再次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红色的鞋子上,老师提问,让孩子们去发现问题的所在,
有孩子发现真正的问题时,抓住这个契机,
3,提问,如果鞋带没系好,会是什么样子,让孩子们自由的表演,互相模拟滑稽可笑的样子。
4,引发怎样去系鞋带?
5,通过儿歌和讲故事的形式,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怎样系鞋带?老师边念儿歌边示范系鞋带(两条小虫子,转山洞,变呀变,
变成两只兔耳朵,折呀折,绕一绕,弯一弯呀,拉亚啦,拉出蝴蝶飞飞飞!)
6,分发材料,分组练习,让孩子们反复的练习,让他们学会互相帮助,互相关心,发扬团结友爱的团队精神。
7.展示区,比比看,哪一组的鞋带最漂亮
活动延伸:可以带领孩子们用手指穿着鞋子进行角色游戏的表演;还可以用废报纸来制作鞋带和鞋子。
教学反思
这次教学活动中,我有以下几点不足:
第一:在选择材料时,不够新颖,应采取和孩子们一起用废旧报纸制作鞋子,这样他们更能提高兴趣;
第二,教学活动的思维不够巧妙,具体的细节,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乃至整个活动有些按部就班的感觉;
第三,在情感方面的引导有些欠缺,未能带动孩子和激发孩子去学会生活自理的兴趣。
活动目标:
1、通过节奏乐,让幼儿感受乐曲明快、含蓄的性质,分析乐曲的结构,体验演奏活动中合作的快乐。
2、引导幼儿运用身体动作和图谱来表现乐曲的节奏及演奏方式,初步掌握看指挥演奏乐器的方法。
3、引导幼儿运用身体动作的和图谱来表现乐曲的节奏,初步掌握看指挥演奏的方法。
活动准备:
乐器、图谱。
活动过程:
一、熟悉音乐
1、连续两遍音乐入场,并做相关动作。
提问:你觉得这首音乐是怎么样的?好像在干什么?
2、听音乐进一步感受乐曲性质。
介绍:乐曲的作者、名称及内容。
二、熟悉图谱
1、听音乐,教师指图谱。
介绍:图谱中的三种图形分别代表三种乐曲,老师是根据乐曲声音的特点来画的,请小朋友仔细听:他们像什么乐器发出的声音?
2、匹配乐曲。
3、请幼儿按节奏读图谱。
4、听音乐读图谱。
三、徒手练习
1、手打乐曲的动作,嘴发乐曲的声音,看图谱练习一遍。
2、看指挥,分乐器练习。
3、提出要求进一步练习。
四、配器演奏
1、轻轻拿出乐器,注意指挥的手势,看指挥演奏。
讨论:
1、演奏的效果,提出要求注意的地方。
2、提高要求,再演奏一次,提醒幼儿互相倾听。
3、鼓励幼儿自由选择,交换乐曲演奏。
4、请幼儿当小指挥,进一步选择交换乐器。
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量,并能匹配相应数量的物体。
2、学习按数量的多少进行排序,理解相邻两数之间的关系。
3、积极参与排序操作,对数量的排序活动感兴趣。活动准备:一片荷叶、两朵荷叶、三只虾、四只螃蟹、五条小青鱼、六条小鲤鱼、七个河蚌、八块小石头、九个田螺、十根水草的卡片各一;1—10的数字卡片;幼儿用笔;荷叶点数操作图片
活动过程
一、引出内容
教师策略:出示小青蛙
指导语:小青蛙住在一个美丽的池塘,它有许多的好朋友,它的好朋友都有谁呢?
二、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量
教师策略:
1、逐一出示十张卡片,请幼儿以目测的方法数。
2、看卡片上物体的数量,集体进行拍手数数。
指导语:
1、它的数量是多少?
2、一片荷叶我拍一下、两朵荷花我拍两下……
三、学习按1—10的数量排序
教师策略:
1、幼儿按图片的数量从少到多进行排队
2、给图片下方贴上相应的数字
3、教师给对的小朋友一个五角星
指导语:
1、小青蛙的朋友这么多,请小朋友帮助给它的朋友排排队。
2、在小红旗后,把数量最少的朋友排在最前面,数量最多的朋友排在最后面。
3、排好后在卡片下方贴上相应的数字。
四、比较相邻两数的关系
教师策略:
1、把1—10的数字按从少到多排列一排在黑板上,教师手指一个数字,比较相邻两数的关系。
2、幼儿操作
指导语:3的后面是数字几?4比3多多少?3比4少多少?
在荷叶空格处画上圆点,使每排图的顺序按数量从小到大排列。
大班“开超市”是一个数学活动,“开超市”是我们幼儿园经常进行的一个主题。我发现这个主题中有很多可以利用的数学教学内容。比如统计货品的数量,给商品标价、买卖货等都与数学有关。大班幼儿已经积累了一些相关的统计记录经验,但知识经验还比较零散,需要再提升一下,这个活动让幼儿学习用图表统计的新方法,以拓展幼儿的数学经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纲要》中指出:教育内容的选择,既要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要有一定的挑战性。而超市是幼儿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场所,从中挖掘数学学习的元素,也符合了纲要中提到的,教学内容既要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经验和视野的原则。
这个活动就教学内容而言,其实并不新,超市的内容是老师们经常涉及的。但是我们想体现一个理念,就是让幼儿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增加幼儿的数学经验,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因此我的三个环节都是围绕解决实际问题而展开的。
第一个环节,开张前登记超市的财产。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法来统计记录超市里的物品,并将统计结果展示交流。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个体不同的经验,他们有了思维的碰撞,也有强烈的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继而老师和幼儿共同商讨出一种新的统计方法,这样的学习更加激发幼儿的主动行和积极性,改变了以往的教师单纯教的模式。
第二个环节,对商品进行分类统计。通过对超市商品的分类,先让幼儿小组合作,完成分类,集体尝试用新方法来统计记录。合作是大班幼儿非常重要的一项能力,在进行商品分类的过程中我使用了小组合作的方法,这样既降低了第一次操作的难度,也同时发展他们的合作能力。
第三个环节,对每一类商品再次分类统计。这是个人操作的方式来利用新图表进行统计记录的过程,最后再次让幼儿展示自己的统计结果,在集体中进行交流和检验。因此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意见,并把操作的.记录表呈现在集体面前,既起到了与同伴分享交流、拓展经验的作用,也自然地完成了互相验证。
这样三个环节的安排,一方面是让孩子在操作前有明确的目标,内心有一种要解决问题的动力,他们更愿意投入学习。另一方面也有一个难易的递进,如先分大类,再分小类。
活动开展表面上是按超市的实际流程展开,实际上内在遵循了幼儿思维的发展,注重了由易到难:先用自由的方法统计,继而教师推荐新方法,大家共同分析统计的方法难易,优劣,选出孩子心目中比较认可的方法,这也是一种经验的提升。这个活动,改变了以往数学活动单一操作练习的形式,而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为主旨,让幼儿在生活化的游戏中拓展数学经验,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教学活动设计:开超市 (大班)
设计意图:
超市是幼儿生活中熟悉的场所,而“藏”在超市里的数学却比比皆是,货品分类、货品排列、货品重量、货品价格、买卖等等。通过一种简单明了的方法把需要的物品清楚的记录下来,这对于大班的幼儿是一种经验的提升。设计这个活动是想让幼儿带着以开超市为主要目的学习任务,尝试分类,并使用另一种统计方法来记录超市物品,并在活动中能表现出自主、探索的学习状态。
活动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经验,初步学习利用图表进行统计的方法,并了解图表统计的特点。
2、乐于尝试和探索,愿意与同伴合作学习。
活动准备:
1、玩具架3个,小篮子5个,购物车2辆水果、蔬菜、水产品若干;
2、统计图范例一张,空白表格两张;
3、幼儿操作用格子图纸若干、水彩笔。
活动过程:
一、结合生活经验,谈论与超市有关的内容,引发幼儿活动的兴趣。
二、通过记录货架等物品初步尝试统计。
1. 请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货架、购物篮、购物车的数量。
2. 幼儿交流自己所记录的方法。
3. 讨论新图表制作方法。
4. 尝试新图表的统计方法进行记录。
三、通过对超市商品的分类,学习和利用新图表统计货品。
1. 请幼儿把超市商品进行分类。
2. 尝试合作学习,分组统计各种类别的商品数量。
3. 请幼儿将各类别的商品进行再次分类并统计数量。
活动目标:
1、学会有表情 地朗诵儿歌,感受诗歌中描写的意境。
2、了解月亮从初一到十五的变化。
活动准备:
1、六张月亮圆缺不同的图片。
2、课前请幼儿对月亮进行观察。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课题。
有时落在山腰,又是挂在树梢,有时像面圆镜,有时想把镰刀。(谜底;月亮)
二、谈话活动;“你知道的月亮”。
调动幼儿已有经验,结合自己的观察记录,说一说自己以前见过的月亮是么样子的。
教师;
(1)你在哪里见过月亮?
(2)你见到的月亮是什么样的?
(3)将月亮进行分类,按月量的变化进行排序。
三、欣赏儿歌《看月亮》。
1、教师有感情的朗诵儿歌。
2、谈话:儿歌里的月亮是什么样的?你从哪里听出来的?
把你的发现和感受跟周围的同伴说一说。
四、学习儿歌《看月亮》。
1、幼儿看图片有表情的朗诵儿歌。
2、请幼儿闭上眼睛再次欣赏儿歌,充分想象有月亮的夜晚。
3、鼓励幼儿和同伴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想象和感受。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儿歌中的内容。
教学目标
1、幼儿能协调、灵活地跳圈。
2、乐于与同伴共同探讨可回收物品与不可回收物品的种类。
教学准备
1、小呼啦圈若干个、篓子若干个
2、废旧物品(易拉罐、废纸盒、塑料瓶等)
教学过程
1、师幼一起跟随音乐做热身活动。
2、将幼儿分成人数相等的两组,分别站在各自的起跑线。
3、游戏规则
(1)要跳到圈中心,不能踩线。
(2)跳双圈时一定要双脚同时落地。
(3)从终点“寻宝区”里选出可回收物品必须放入空篮中。
4、教师示意开始,两组的第一名幼儿跳圈到终点。
(遇单圈时单脚跳,遇双圈时双脚分开同时跳)。
5、到终点后,在终点的“寻宝区”里将可回收物品选出,并放入空篮中,再沿原路返回,拍第二名幼儿的手,依次进行。
6、师及时鼓励表扬。
比一比,看哪一对跑得快、选得对。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