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 > 教案

《秋水》教案

时间:2025-03-30 05:06:00
《秋水》教案

《秋水》教案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秋水》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秋水》教案1

很多学生都说,我不喜欢语文课。对教师来说,要想把语文课上好,也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一堂语文课下来,如果老师自始至终慷慨激昂,不仅自己会口干舌燥,学生也会疲惫不堪。如果总像老学究那样慢条斯理,学生又容易昏昏沉沉,不知所云(除非有顽强的毅力),既浪费了时间,也浪费了精力。因此我认为,作为一堂语文课,应当一张一弛,突出重点,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设计几个高潮是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

高一册语文《秋水》篇幅短小,文字浅显,蕴含哲理。在教学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有意地设计了四个高潮,情智互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本文的教学目标是:

一、理解重点词语(包括词语的古今义和有关成语)。

二、学习重要句式。

三、学习对比的方法,背诵课文。

四、理解文中蕴含寓意。

教学高潮设计如下:

一、成语教学纠正误用

指名学生读课文,纠正错误后,提出文章关键词语。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找出文中古今义区别较大的词语。古今异义词为:至于、面目、大方、河。还有一些成语,教师就利用这两个成语:望洋兴叹、见笑大方作为课堂教学的第一个高潮。

要求学生结合望洋兴叹这个成语的`意义造句,选择大多数学生非常关心的热点问题——中国足球,师生共同控求“望球兴叹”、“望水兴叹”等生造词的错误所在:“望洋”不是“望着海洋”,而是连绵词(这时可以联系初中学过的联绵词的知识),是不可以把这两个字拆开的,所以“望球兴叹”、“望水兴叹”等是生造的,是错误的。

关于见笑大方,可引发学生联想其它一些词语,如“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等,这时引导学生比较“大方”的古今义就顺理成章了。

二、句式教学温故知新

再一次齐读全文后,指名学生利用书下注释和已学过的知识翻译全文。这时候可以掀起课堂教学的第二个高潮:文中出现的特殊句式——“非……则……”“见……于……”的理解了。先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二,找出文中的“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并翻译。接着利用上次学生作业中的错误句子“无乃他不去矣”(学生翻译成“难道他没死吗”)来引导学生,既然是句式,在古文中是这种句式的句子肯定不是一个,上次这个同学错得也是有道理的,只是错在古文中“去”是没有的意思的。接着由学生回忆或老师提示的方法,联想到另两个是“非……则……”“见……于……”句式的句子:“非死则徙尔”“有间,晏子见疑于景公”。学生的作业得到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又温故而知新。

三、分析对比手法结合指导背诵

由于课文较短,再加上是《庄子》一书中的经典篇章,所以有必要叫学生背诵全文。当然学生不经老师指导,要背诵这篇文章,只要课后多花些时间,还不是太难的事。只是学生课业繁重,为减轻学生负担,我决定当场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巧背这篇文章。于是我利用分析文章中对比手法的方法指导学生背诵。分析文章中的对比方法结合板书:

河与海的对比:

河:两氵矣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海:不见水端,难穷

河伯认识的变化:

前:欣然自喜,以天下美为尽在己

后:望洋向若而叹

这样就掀起了课堂教学的第三个高潮。学生利用板书既学习了课文的对比手法,又背诵了课文。有少数学生还背诵有困难的,课后利用练习一的提示用另外一种方法再加强一下,这个任务也能很轻松地完成了。

四、课堂讨论分析文章寓意

分析庄子在《秋水》一文中是要借助这一故事说明深刻的哲理,但就课文节选部分来说,学生的看法大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对课文寓意的分析是这堂课掀起的第四个高潮。学生的看法有以下一些: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人贵自知之明。谦受益,满招损。知耻尽乎勇。有比较才能有鉴别。等等。

就这样,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中,下课铃响了。

这堂课我巧妙地利用四个高潮,突出了课堂教学重点,也使学生张弛有度,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秋水》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

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

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结合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的能力,

2.培养把握作品思路,熟读成诵的能力。

3.训练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

解决办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3.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学步骤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当堂背诵,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秋水》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与思想的基本点;

2、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子;

3、领会《秋水》的思想内容;

4、背诵节选部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秋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难点:河伯感叹的几句话的翻译

三、教学方法:

自学法

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这节课学习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的一篇文章《秋水》的节选部分。道家的创始人物是老子,即李耳。老子河庄子并称“老庄”。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与孟子大体同时代而 ……此处隐藏24583个字……课时

  1. 导入

师:前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学习诸子百家散文,其中著名的有哪几家?

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师: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

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

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的人物便是庄子。在现今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庄子思想对于我们或许更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和意义,今

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庄子的精神世界。

师:庄子是一个善于用寓言讲故事的人,他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我们现在常用的“井底之蛙”就是其中的一个,有哪位

同学能讲给大家听听?

生:井底之蛙对东海的大甲鱼说:我快乐极了,出来时在井栏上跳跃,回去时在井底休息;在水里游的时候,水会浮起我,

到水底的时候呢,有泥巴来按摩我的脚,可看看旁边的小蝌蚪、小螃蟹它们就比不上我了。我独据一池井水,跳跃其间,无比自

在,你也进来享受享受吧!可是甲鱼的左脚还没有跨进去,右膝却已被绊住了。它缓缓地说道:东海有一千里长,八千尺高,即

便连年旱灾水灾海水都不曾为之减少或增加,这才是它真正的快乐呢!井底之蛙听了之后若有所思。(可简要讲述)

师:庄子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不要自以为是,天外有天……

  2. 领悟课文《秋水》中庄子的思想含义

(1)师:那么课文《秋水》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呢?请全体同学齐声朗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以河伯与北海若的一段对话说明要谦虚,不能自满;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强中自有强中手……

(2)师:我们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请同学们散读文章的第二段,从文中找出最关键的词句。

(3)师请生一边回答,一边自己出示板书:

水—— 海 —— 天地

小石小木 大山

中国——四海——天地

小米粒—大粮仓

小洞穴 旷野

人——万物

毫末 马体

(4)师总结归纳:

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这几个比较,“百川之水,莫大于海”,四海与天地比,好似小石小木与大山,中国与海内比,有如

小米粒在大粮仓中,四海在天地之间,犹如小洞穴在旷野里,人与万物比,又如毫末在马体上,同样的“四海”因为所比

的对象不同,也被比成了“大粮仓”和“小洞穴”,同一个事物,可以是大的,也可以是小的,我们很自然地可以得出这

样的结论:事物的大和小是相对的。(出示板书)

水—— 海 —— 天地

小石小木 大山 大和小

中国——四海——天地 是相对的 →

小米粒—大粮仓

小洞穴 旷野

人——万物

毫末 马体

  3. 由课内知识延伸至课外,进一步理解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

(1) 师点拨:由前面我们所得出的“大小是相对的”结论,很容易能想到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相联系

的相对论,空间的大小是相对的,时间的长短是相对的,《秋水》中的“少仲尼之闻”也反映出了另一种相对性,同学们想

一想这指的是哪方面的相对性?(知识)

(2) 庄子有句与此有关的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件物象,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出不同的印象。在庄子看来,一样事物可以是大,又可以是小,可

以是贵,又可以是贱,事物没有确定不变的标准,所以他提出了大小、贵贱、生死、物我等同的观点,即齐大小、齐贵贱、齐

生死、齐物我,这就是庄子思想颇具特色的“齐物论”。(出示板书)

水—— 海 —— 天地

小石小木 大山 大和小 齐(以…为同)大小 天地与我并行

中国——四海——天地 是相对的. →齐 生死 →

小米粒—大粮仓 齐 物我 万物与我合一

小洞穴 旷野

人——万物

毫末 马体

(3) 师:这些看来很深奥的道理庄子也是通过讲寓言故事的形式来告诉大家的,上节课后,我布置大家回去找一些庄子最有名

的寓言故事,有没有同学找到庄子讲的有关生死的小故事?

生讲述“鼓盆而歌”的故事,师同时放幻灯。

师点拨:这个看起来有点无情的故事恰恰体现了庄子的生死观。人一旦死去,埋掉、烧掉化为泥土,散为尘垢,甚至连意识也没

有,这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恐惧,无怪乎王羲之要说“岂不痛哉”而庄子则认为人开始是没有生命的,只有气息形成“形”,“形”

变成“生”,“生”又变成“死”,最后又归为气息。这样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好象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自然。这样的观点不是

让人轻视生命、一心求死,而是要人呵护生命,不因为死亡的到来而忧伤生命。

(4) 师:下面我们要讲的故事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关于庄子做梦的故事,请查到这个故事的同学为大家讲述一下。

生讲述故事,师放幻灯。

师点拨:以梦喻志是文人常用的方法,著名的有南柯一梦、黄粱美梦,都是些平生穷困潦倒的人,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一旦梦醒,

一锅黄粱尚未煮熟,而南柯也不过是一个蚂蚁窝。他们梦的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求之不得就产生破灭感。而庄子的梦更奇异、更

优美,翩翩而飞的小蝴蝶徜徉在大花园中,蝶儿飞舞在花丛间,逍遥在阳光空气下,在这里天地万物与我合二为一,达到了物我相

忘的境界。庄子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精神上无限自由的世界,从整体处观察事物,从各个角度作全面的透视,不以人类为中心,不以

自我为中心,取消了天地万物和我对立的宇宙观,达到万物合一的境界。

  4. 讨论体会庄子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师;现实生活中物质的欲望、名利都可以是牵制我们自由的东西,照庄子看来,人、物欲、自然等等都应该是一个和谐自然的

整体,人类的行为与行事都应合乎自然的运行。对于现世人类无止境的贪欲与物化,庄子的思想无异是调剂人心的清凉剂。下面请

同学们的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现实生活中的那些例子是可以体现庄子思想的时代意义的。

生讨论略(可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物欲过度的追求而失控浮躁等方面展开)

  5. 师小结: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一节课的时间只能“蜻蜓点水”,其中的睿智与哲学还需要我们在课后进一步感悟与领会。在上课开始的时候曾经说过,在我们心灵生病的时候,会需要进进药店,可是任何药也不能吃得过量,否则也会有负面的效应,所以关键的是对度的分寸拿捏。

6. 让我们再全体朗读课文《秋水》,体味其中的含义。

《《秋水》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