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的读后感(汇编14篇)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此时需要认真思考读后感如何写了哦。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傅雷家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1家书,是指家中所保存的书籍。家人来往的书信。家书即家信,指漂泊在外的人与家人相互来往的信,是维系家人情感的一种联系方式,包含着浓浓的亲情。
《傅雷家书》来源于傅雷和他的妻子与儿子之间互相寄来的书信,书信中包含着父亲与母亲对儿子的指导,关爱,叮嘱,教导,引领,解答,指点迷津。以及儿子的提问。书信中包含着浓浓的亲情与温暖。
从这本书中,我读出了父子之情,读出艺术修养,更读出了人生哲理。
傅雷先生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最终成国际大师的儿子博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便是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书中那一句话令我感受颇深,让我明白了,先成人,再成才,最终成为艺术家。人格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是一个人活在世上的立身立根,立命之本。
“书中自有黄金屋”,《傅雷家书》让我从傅雷的角度看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可以让我知道更多自己该做的事。我明白我现在应当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怎样才能报答他们,也明白未来的路怎样走更容易。
俗话说的好:“父恩比山高,母恩比海深。”读完了《傅雷家书》本书后,我充分感受到了父母对儿女的爱。信中的傅雷流露出对儿子的深情,同时也不乏有着不可抗拒的威严。信中的父子,似乎已成了朋友。他们谈论着艺术,生活,学习,做人修养等。一封封的书信,一次次的爱,作为父亲的傅雷用父爱影响了傅聪的一生,为傅聪以后的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教会了他如何在这世上生存。
其实,傅雷只是这千千万万的父母之一而已,同时他也是这千千万万的父母的代表之一。他拥有着这世上最普通,最平常的爱,同时这也是这世上最伟大,最圣洁的爱,但其实我们的父母也和傅雷一样拥有着如此伟大的父母爱。
父爱母爱是伟大的。母亲孕育了我们,而父亲为我们撑起了一个温暖而幸福的家。母亲就像避风港,外面再风大雨大,母亲也会为我们遮风挡雨。父亲就像是一盏明灯,为我们照亮前进的道路,把我们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
不得不说,一本好书永远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褪去它的色彩,在我看来,傅雷家书对我们当代的人也是如此重要。希望人们能懂得父母的艰辛与困难。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2——他说的“做人”是那种意思,是“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那样的人,是在最高意义上做一个精神上有所升华的人。
——《家书》不过是用文字概括了我从小在父亲身边所感受到的一切。
从古至今,家书都是连通家人的情感桥梁,它有过“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也有过“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种种典故。《傅雷家书》始于1954年,傅聪——傅雷的长子出国留学波兰,学习钢琴演奏。父子俩情深意切的交谈,贯穿在一封封家书中。而傅雷的家书中,却不仅是亲人的思念,我读这本书,更是看到了傅雷一家对艺术的追求,对生活的感悟,对祖国的热爱……
每个人心中,都暗藏着一个心灵的归属,可以在此,发自肺腑的与亲人畅谈。而从无声的文字中,我似乎也看到了,不仅仅有傅雷与儿子的深厚温情,还有一种若有若无的熟悉。
这是一位严谨的父亲对儿子耐心的指导。几乎每封信中,都有父子俩对于钢琴艺术的感悟。傅雷不仅关心儿子练琴的生活,还不断强调各种曲调的情感,比较不同演奏者的不同。朴实的语句中更体现的是父亲对于儿子的关怀,对于艺术的追求。
这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傅雷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嘱咐他坚定立场,待人谦虚,礼仪得体,心怀爱国之情。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含情脉脉的文字后,是远隔两岸的深厚情义。文字本无情,却承载了爱的温情,似细水长流,滋润干涸的草地。在一个时代的孕育下,傅雷有力而坚决地告诉儿子,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生活中困难重重,我们必须不断自我改造,向一切传统,资本主义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感情与习俗做斗争,我们必须抛弃所有的人生观和旧的社会准则。”
傅雷对儿子的关心更多让我看到了我的生活,我的家庭。没有分离,没有书信,但仍有那种熟悉的感觉,那种爱的关怀。父母对于我的帮助,也是无私的',他们教我感恩,细致,对学习,对生活……家书记录得,是我的生活,它教会了我懂得于珍惜。
我诞生在了一个与傅雷完全不同的时代,一直以来的幸福团聚让我们缺少了书信的交谈,但那份来自父母细致的关怀,那些点滴的爱仍然熟悉在我的脑海里,无论何时,无论爱的表达有什么不同,从傅雷的家书中,我更看清了这份爱,我会在淡淡的清欢中感受爱,感恩爱。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3一本好的书讲究一个“真”字,家书则更是如此。傅雷两个孩子的成就,便是让这本家书担起了这个“真”字。
《傅雷家书》在国际间的声誉很高,所依靠的不仅仅是傅雷在磨难中历练出的深厚笔法,更打动人心的是家书中每一个字都凝结了一个父亲对孩子的苦心孤诣。家书中的父亲形象不是一个板着脸的霸道形象,他的话语更 像是一个兄弟一个朋友平等的问候叮咛。只有在表现出对孩子的思念时,几丝无力才使人记起,这已经是一位两鬓斑白的老父亲。
《傅雷家书》被誉为“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它更像是一本成年人,尤其是父亲所不得不研读的名著。傅雷对孩子独特的教育方式,他那感人的平等对话。成为几代父亲的楷模。他不是凭着父亲 的权威让孩子明白他的苦心,更不是试图让孩子成为一个百毒不侵的钢铁。傅雷教导出的孩子是真正“人”。一个大写的有血有肉的人。“人毕竟是有感情的动物,偶尔流露一下不是可耻的事。”这是傅雷在家书中对傅聪说 的话。我的天啊,他真是深深的感染了我。我无法想象一个身在异国的孩子看到这样一句话,会感动到何种地步。或许还要有几滴眼泪来表现自己的心情吧。
被生活磨砺出的沧桑和行万里路表现出的沧桑。是完全不能相提并论的。因为建立在生活方面的成熟,多为琐事烦恼,一点小事就会心烦意乱。而路走得多了,人也会见得多,性格也会变得从 容淡定,做到“泰山崩于前而心不跳”。这就是二者的差距。
其实与其说傅雷成就了傅聪,倒不如说父爱,创造了一个杰出的艺术家和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之父。有人说父爱像一座大山,雄伟有力。可傅雷的爱,却如潺潺清泉,缓缓流入人心,滋润那片心灵的土地,这正如鲁迅先生 所言“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那饱含着殷殷父爱的谆谆教导,那穿透灵魂的人生和艺术体验,如源头活水注入儿子的内心,拓宽了傅聪有限的人生阅历,加深了对艺术的体味和把握。没有爱,就没有坚强的`男 人傅聪; ……此处隐藏8133个字……。世上有千千万万的处于困惑迷茫的孩子,却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个开明豁朗的父亲,更多的是要靠自己在摸爬滚打中自己领悟。幸运的是,每个人都有选择阅读的权利,也给一些比较困苦的孩子提示警醒。傅雷先生对孩子的爱表达得急切深刻,爱之极深,却又能放之飞翔,去探索外面的世界,感受另外一片天地。每个孩子都是一百,有一百的天真,一百的热情,一百的探索,却经常被偷走了九十九,对中国父母坚守的是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情况,傅雷先生没有一置可否,而是希望孩子也能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父母对我们实行“暴力”的时候,我们应该抱有理解的态度,我们要体谅父母的心急如焚。因为他们这么做是对我们好,也是恨铁不成钢。毕竟父母们都抱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愿望。
现今社会,网络时代,比起以前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遥远。一个屋檐的家人见面也不交谈,人们之间多了许多的冷漠与陌生,而家书已经成为了一个遥远的过去。在这个暑假里,漫漫时间,我阅读了《傅雷家书》这本书。当初选这本书是因为偶尔看到它的内容简介,书信来往间的'问与答,父亲对孩子满满的关爱,希望孩子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以及孩子与父母之间浓浓的亲情充满在这一封封家书里。这些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应该需要的。
孩子处于叛逆的时期,如果缺少和父母缺乏交流沟通,那么孩子可能会误入歧途,成为社会的对抗者。傅雷给儿子写的信有多种作用:一、讨论艺术;二、激发青年人的感想;三、训练傅聪的文笔和思想;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读完这本书,我觉得受益匪浅,而最重要的是告诉我交流沟通的重要性!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13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无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傅雷
“两地书,父子情”,我再次感受到这六个字的厚重。傅聪,只身国外留学,在没有方便通讯的年代里,国内的父母坚持用书信的方式,和儿子保持联系。书中录入了从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到一九六六年六月三日的一百多封信,每一封都是真情流露。
读这本书,留下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傅雷先生给儿子聊到的关于艺术的话题了。其中,有很多话是让我无比赞同,比如“适量的音乐会能刺激你的艺术,提高你的水平;过多的音乐会只能麻痹你的感觉,使你的表演缺少生气与新鲜感,从而损害你的艺术”。
当然,聊艺术话题,也正是因为傅聪从事钢琴演奏的`事业,而傅雷先生在信中更多的是关于教导孩子的忠言:“没有认清一个人的时候,切忌随口吐露心腹。一则太不考虑和你说话的对象,二则太不考虑事情所牵扯的另外一个人”。
书中当然也少不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唠叨,比如说提醒他要有计划的花钱呀、要照顾好自己的妻子啊,还有教他如何提高自己,如何“回忆所学”……总而言之,信里包含的是一个身为父亲,对漂泊在外国,远离故乡的骨肉的殷切嘱咐、关心以及不可能缺少的爱。
信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字眼——很久没有看到你的信,今日收到,看了又高兴又激动,又或是“五十多天没给你写信了,千言万语,无从下笔;老不写信又心神不安;真是矛盾百出”。父母渴望得到孩子的消息,也渴望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生活,亦或是自己要带给孩子的告诫。这些话语,就是爱的最好体现!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两个词——传承与坚持。
可以说,书中的每一个字,都包含着自己的责任与生活的经验。作为一个父亲,他必定会用某种方式,将这些全部传达给孩子。时间、空间,成为了父子的阻隔,但一眼阻挡不住。更是以一封封信,上百上千的文字,向孩子证明,这些阻隔都不会成为父亲对他传达爱与责任的拦路虎。我相信,傅聪一定也会传承下来,无论以哪种方式。
还有一种力量,贯穿着整本书,那就是坚持。无论事态如何,无论身体如何,都不是不写信的理由。虽然有些时候,也会有所推迟。但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才是最打动人心的!
傅老先生用心诠释什么是父爱,用文字诠释父爱,并不是每个父亲都能如此表达父爱的,所以,真的有些羡慕傅聪。但是我想,傅雷先生说出了世上所有父亲想说却又埋藏在心里的那份真爱——传爱不言爱。
父爱就是一本书,值得你一辈子用心去读。而人生就像是在书中寻路、探索,有这样一位父亲,指引、护航,该是莫大的幸运!再读《傅雷家书》,收获颇丰!
傅雷家书的读后感 篇14曾经读到过一篇让我十分感动的文章,名字叫做《母爱如Q》。文章讲的是不会写字的母亲,每次签字都在上面写个Q,“我”并不明白那是什么意思,并且觉得十分丢脸,待到长大以后,到了最后“我”才明白母亲的用意,“我”其实就像是Q字母里头的那条小小的尾巴,是母亲永远放不下的那头。
其实细细想来,很多时候你也会发现父母的喋喋不休其实是担心,父母的严厉指责其实是关爱,父母的高标准其实是放不下。因为他们认为我们做的不是还不够好,而是还不够优秀,不能自我、自觉的学习。其实最最放不下心、最最为我们骄傲、最最心疼我们的正是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其实,不只是母爱如Q,父爱亦是如此,正如《傅雷家书》当中的那位严厉而慈爱的父亲一样,不是吗?
傅聪还年少时,就只身到国外留学,面对着语言和学业以及风俗习惯,为人处世等等的压力,他的父亲给了他很多意见和鼓励,那一封封充满着期待和爱的家书,漂洋过海,将父母的牵挂和思念送达到孩子的身边。一九五四年一月十八日晚到一九六六年六月三日,在那么多的岁月里,这么多封的家书难道还不能代表他们对孩子的牵挂吗?期间有一次没收到信就坐立不安,这难道不是父母最基本的担忧吗?
信中,傅雷先生对孩子事无巨细的的关爱表露无疑,有对孩子的鼓励、也有对孩子的教育、还有当孩子获得荣誉时的那种骄傲,当然也有对孩子感情上的疏导。我想,这是每位父亲,或者说是每位孩子都知晓的。不可避免的,这些家书当中也有对孩子的高标准要求,当你读到这些的时候是否脑海里会回想起父母那严肃的脸呢?现在是否能够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了呢?
信中有一句话让我看到就泪盈于睫,“我们做父母的人,为了儿女,不怕艰难,不辞劳苦,只要为你们好,能够有助于你们的,我们总尽量的给。”这句话你有没有觉得很熟悉?其实我们的父母经常说,“只要是有关学习的,能给的我的尽量给,就算是砸锅卖铁都要供你读书。”,其实你可以在《傅雷家书》里面找到你父母的影子,同时又能看看作为父母的他们是以何种心情来爱我们的。
或许很多时候我们应该站在父母的立场上想想,严厉并不是错,反倒是对我们的一种鞭策,一种促进。或许你认为你独立了,长大了,可是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又是如此的需要父母的纠正。
成长,是我们是一段我们必经的人生历程,在这段路途中,我们懵懵懂懂,慢慢摸索着前进,这就需要一座为我们指引方向的灯塔,而父母不就是我们成长道路中的灯塔吗?如果你还处在和父母的争吵、纠结当中,那么请你仔细地,带着感情和长大的决心去阅读《傅雷家书》,相信我,它会让你受益匪浅。
文档为doc格式